云烟情

首页 > 学习 > 心得体会 > 心得体会范文 / 正文

语文新课标2024解读心得范文(通用32篇)

2024-05-09 心得体会范文

语文新课标2024解读心得范文(通用32篇)

语文新课标2024解读心得范文 篇1

暑假里,我按照学校要求,仔细阅读了新课标。相对于旧课标,新课标做了多处修改,说明国家对语文课程的定位更加准确,对课程认识更加科学。

第一,强调语文是一门运用性的课程。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做了如下定义:“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、实践性课程。”“理解”和“运用”祖国语言指的是语文教学中的听、说、读、写,“理解语言”是指“听”和“读”,“运用语言”是指“说”和“写”。新版课程标准认为“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、认识世界、发展思维、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”,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,是认识世界、认识自我、创造性表述的过程”。因此阅读、写作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两种不同方式。可见新课标提出的“运用祖国语言文字”,涵盖语言文字的“表达”和“理解”两个方面,并不意味着阅读理解的旁落,而且有利于扭转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重理解分析、轻表达运用的不正常现象,对改善语文课程中阅读与写作的结构性失衡将起到积极作用。

第二,强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。新课标在“课程基本理念”部分特别提出“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,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,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”。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,一是说明语文课不是一门知识性课程,不能把语文知识教学作为主要目标;二是强调语文能力的习得性,阐明学生语文能力不能通过教师讲解获得,必须通过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获得。因此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章分析解读课。教师讲解分析多,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少,已经成为当下语文课的一种常态。课堂中大量时间被教师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所占用,被表面热闹实质上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讨论所占用,而真正用于学生读、说、写等实践活动的时间被大量挤压,严重降低了语文教学效率。我们必须认识到,“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”,“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,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”;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,也不应满足于抽象的知识概念的灌输,而应追求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正确运用。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,语文教学“不要给学生灌输知识,要让学生掌握技能……有了熟练的技能,是终身受益的事”。因此如何转变教学观念,凸显语文课程实践性特点,切实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,把语文课堂真正还给学生,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的主人,是语文教学必须直面的问题。

第三,细化了各阶段语文能力评价的内容和重点。以往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语文能力的评价指标过于笼统,对各年级段语文教学重点的表述也不明晰。新课标在评价指标的具体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,特别是在阅读、习作、口语交际的评价方面给出了相对具体的指示。比如对阅读能力的评价,不仅给出了朗读、默读、诵读、精读、浏览古代诗词、文言文、文学作品和课外阅读内容等评价与要求,还努力区分出各学段评价重点。比如精读课文的评价:(第四学段)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,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,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,在交流和讨论中,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,作出自己的判断。这些具体的评价指示,有助于克服阅读评价长期存在的各年级段要求模糊不清、交叉重叠等不正常现象。认真领会各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重点,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积极导向作用。

第四,重视书写能力,增强写字意识。重视写字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,明代教育家吕坤把写字与“正心”“有益于性灵”联系在一起,反映出古人对写字教学功能的深刻认识。新课标明显增加了对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,在教学建议部分除了保留对学生“写字姿势的指导”“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”“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”等基本要求外,特别提出要“提高书写质量”;并且强调“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”,“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,讲究练字效果”。新版课程标准重申写字对学生素养形成的重要作用,必然会引起广大语文教师对写字教学的关切和重视。

总之,课标是指导语文教学的纲领,作为一线教师,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课标,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,用于指导我的教学实践。

网站分类
标签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