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烟情

首页 > 百科 > 节日知识 > 二十四节气 / 正文

寒露节气有什么传统风俗

2024-04-10 二十四节气

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。

霜降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个节气。斗指戌;太阳黄经为210°;每年公历10月23-24日交节。天气渐寒始于霜降,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,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,意味着即将进入冬天。俗话有讲“霜降杀百草”,霜降过后,植物渐渐失去生机,大地一片萧索。霜降不是表示“降霜”,而是表示天气渐冷;冻则有霜,大地因冷冻或将会产生初霜的现象。霜降节气后,深秋景象明显,冷空气越来越频繁。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关于霜降说:九月中,气肃而凝,露结为霜矣。此时,中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,千里沃野上,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,此时树叶枯黄,在落叶了。古籍《二十四节气解》中说:“气肃而霜降,阴始凝也”。可见“霜降”表示天气逐渐变冷,露水凝结成霜。

寒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

(一)、寒露节气的特点:

寒露节气,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已入秋,而南方开始进入秋季。寒露节气后,露水会变得更多,气温也会随之降低。

(二)、寒露节气的风俗分为登高风俗、农事风俗、饮食风俗。

1.登高风俗:重阳节在寒露节气的前后,而寒露的气候又十分宜人,再加上重阳节的一个风俗就是登高,所以,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就演变成为了寒露节气的风俗,故寒露会有很多人去登高。

2.农事风俗:寒露柿子成熟了,人们会去采摘。寒露一过,人们就会种植大蒜、菠菜、白菜、土豆等农作物。

3.饮食风俗:人们有喝菊花酒、吃芝麻、吃花糕、吃螃蟹的习惯。早餐吃温食,能补气健脾,如:沙参粥。

寒露对人们的意义

1、寒露的历史背景

寒露是古代中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,因寒气逐渐袭来,露水凝结成霜而得名。寒露的历史悠久,起源于西周时期,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。

2、寒露的气候特征

寒露时节,气温逐渐下降,白天和夜晚的温差明显增大,同时冷空气活动频繁,天空中结露的现象也日益增多,这意味着人们要开始注意保暖,同时也要开始收割秋天的庄稼。

3、寒露的文化意义
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寒露是一个十分受重视的节气,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神灵,并启动冬季的备饷工作。同时,寒露还有着很强的诗意和文化意义,因为它是季节变化的一个分水岭,标志着秋季将逐渐过去,冬季即将来临。在古人的诗歌中,寒露也常常被用来描述秋天的景色和节日的气氛。

4、寒露对人们的影响

寒露时节,人们需要开始注重健康保健,因为这个时期正是寒热交替的季节,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。同时,寒露也标志着秋季的结束,就像落叶枯草一样,人们也要开始做好心理准备,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好准备。

Tags:寒露

网站分类
标签列表